一次性養老補助案例
瀏覽次數:0 日期:2017-08-03
案例一
申請人原是某縣化工企業職工。2006年,申請人因身體健康原因經社會勞動保險部門批準退職。2009年,該化工企業決定提前解散,進行清算。被申請人成立企業破產領導小組并制定了統一的職工安置政策,出臺了職工安置辦法。根據以上政策和辦法,申請人等企業退職職工不享受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申請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
申請人稱,申請人于1988年參加工作,2006年社會勞動保險部門給申請人發放了退職證,現申請人依法按月領取養老金。申請人只有一個男孩,按規定應當享有獨生子女一次性養老補助。但所在企業破產領導小組給企業其他退休人員發放了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卻未給申請人發放,侵害了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被申請人稱,《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獨生子女父母為企業職工的,退休時由所在單位按照設區的市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百分之三十發給一次性養老補助。《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認真落實企業退休職工中獨生子女父母養老補助有關規定的通知》(魯政辦發[2010]55號)規定,按照《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規定,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全省各級、各類企業退休職工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均享受一次性養老補助。根據規定,退職職工不應發放獨生子女一次性養老補助。
【審查】
行政復議機關認為,申請人是企業職工,且只有一個子女,依法領取了《獨生子女優待證》,應當享有獲得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的權利。根據《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三十一條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認真落實企業退休職工中獨生子女父母養老補助有關規定的通知》(魯政辦發[2010]55號)第二條的規定,企業職工的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應在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予以一次性發放。本案申請人于1965年出生,尚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被申請人暫時不能發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四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行政復議機關決定駁回申請人的行政復議申請。
案例二
于某原系濟南某公司職工,于2011年5月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但該公司以經營困難為由一直未支付她一次性養老補助。2012年5月15日,于某因此向濟南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申訴。仲裁委經審理,裁決該公司支付于某一次性養老補助9328.8元。該公司不服,向歷城區法院提起訴訟。
該公司辯稱,獨生子女養老補助糾紛不屬于勞動爭議案件,勞動爭議仲裁委不應受理,現仲裁委裁決單位支付于某一次性養老補助是錯誤的。
于某在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歷城區法院審核后裁定將案件移送至市中區法院處理。
法院判決:該公司支付于某一次性養老補助9328.8元(31096元×30%)。
案例三
退休員工索要“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一韓企將老員工告上法庭,認為該福利屬鼓勵性而非強制性。16日,高區法院判該企業敗訴,應支付老員工11088元獨生子女費。
王某系高區一韓資電子廠員工,2012年12月5日正式辦理退休手續。退休后,王某一直向勞動爭議仲裁部門申訴,要求韓資電子廠支付其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勞動爭議仲裁部門支持了王某的請求,韓資電子廠卻以不合理為由,于2013年6月底,將王某告上法庭。
韓方認為,領取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只有大型國有企業職工才有這種待遇。支付獨生子女父母養老補貼屬鼓勵性而非強制性政策。裁定工廠支付企業職工退休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會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
16日上午,高區法院依法判決威海某電子有限公司支付王某退休企業職工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金11088元。
案例四
拒不支付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職工將單位告上法庭。日前,煙臺市芝罘區法院判決煙臺某醫藥公司及其分公司于支付退休職工張某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金11213元。
家住芝罘區的張某于1988年12月10日領取了獨生子女優待證。2012年5月份,張某從煙臺某醫藥公司分公司辦理了退休手續。退休后,張某一直向單位和社會追要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金,因為她沒有搞清楚是由社會發放還是由單位發放。后來經明白人指點,確定是單位支付后。就向單位申請領取,單位一直未支付其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在討要無果的情況下,2014年2月21日,張某向煙臺市芝罘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被告煙臺某醫藥公司支付獨生子女一次性養老補助11213元。2014年2月25日,仲裁委員會做出決定,對原告的申訴不予受理。原告不服,訴至煙臺市芝罘區法院。
最后法院判決被告煙臺某醫藥公司及其分公司支付給原告張某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金11213元。
案例五
芝罘區一六旬老人趙某,近日被其退休前所在單位告上法庭。該單位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裁決,主張自己不應支付給趙某關于獨生子女父母的補助。最近,法院終審判決該單位應依法支付趙某補助七千余元。
趙某原是我市某機械公司的職工。其于上世紀90年代初結婚,當時女方膝下已有一女,后二人生育一女,趙某由其所在街道辦事處計劃生育辦公室發放了獨生子女優待證。此后,趙某離婚。2004年,趙某同單位簽訂了離崗協議書,約定趙某離崗期間由公司支付其內退工資,并按規定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2011年,趙某達到了退休年齡。當年8月份,芝罘區社會勞動保險事業處為趙某核發了退休證,并載明退休時申報單位為“某機械公司”。2011年底,該公司支付了被告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補助兩千余元。
2012年,已退休的趙某申訴至芝罘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要求原單位支付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萬元。同年5月,該委作出裁決,裁決某機械公司支付趙某獨生子女父母養老補助七千余元。因不服此裁決,該機械公司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
庭審中,該機械公司主張,因趙某和其前妻之女已存在事實上的撫養關系,再生一女即不符合領取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的條件。公司還主張,趙某已在2011年2月退休,即使公司應該為其發放獨生子女養老補助,時間也應當從2011年2月起算,趙某應當在一年的時效期內主張權利,所以趙某主張支付其獨生子女養老補助的請求已過訴訟時效,遂拒絕支付。
法院終審判決確定某機械公司應支付趙某獨生子女父母一次性養老補助萬余元,鑒于該公司此前已支付兩千元,判決該公司需支付余額七千余元。對于該公司主張的趙某不屬于法律意義上的退休職工,法院認為無法律依據,也與趙某提交的退休證不符,且該公司并無證據否定趙某提交的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所以對該公司主張不予支持。
案例六
趙某系某電子公司的職工,于2009年11月從該公司退休。趙某只生育了一個子女,屬獨生子女父母。2010年7月21日,趙某向膠南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訴,請求裁決:該電子公司支付其一次性養老補助金8 000元。 2010年8月20日,膠南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該電子公司自裁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支付給趙某一次性養老補助6 988.80元。該電子公司不服該仲裁裁決,訴至法院,稱一次性養老補助不屬于勞動合同的權利義務內容,不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該公司沒有義務向趙某支付該補助。該一次性養老補助是國家計劃生育獎勵政策之一,職工與企業因該政策產生的爭議不屬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管轄范圍。請求法院判令:該電子公司無需向趙某支付一次性養老補助,訴訟費由趙某承擔。
原審法院判決:該電子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支付給趙某養老補助金6988.80元。
該電子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